闪光灯概念以及使用技巧
最近购买了神牛的V100闪光灯,记录一下。一篇文章了解全部的闪光灯概念。
TTL
TTL 指的是 Through The Lens(直译为“通过镜头”)测光,是摄影中用于闪光灯的一种自动曝光技术。
当你在相机或闪光灯上选择 TTL 模式时,闪光灯会在拍摄时配合相机,通过镜头检测拍摄场景的光线反射,然后自动计算和调整闪光灯的输出强度,从而达到合适的曝光。
TTL 的工作原理
- 在快门按下的瞬间,闪光灯会先发出一束低能量的预闪。
- 相机通过镜头接收到预闪反射的光线,测量出现场的实际光照和主体的反光情况。
- 根据测光结果,相机控制闪光灯,在真正曝光时发出合理强度的闪光,实现“自动补光”。
影响 TTL 闪光灯输出的主要因素
TTL 并不是完全“傻瓜”,它的输出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:
- 场景的反光率:比如白色或亮色墙面会反射更多光,TTL 系统可能会减少输出。
- 对焦点位置:有些相机会更重视对焦点的测光信息。
- 镜头的最大光圈和焦距:光圈越大,进光量越多,TTL 输出会相应减少。
- ISO 设置:ISO 越高,TTL 输出要适当减小,以防过曝。
- 快门速度:在通常同步速度下,TTL控制闪光强度,但需要注意在高速同步(HSS)时输出会受限制。
- 闪光补偿设置:可以在相机或闪光灯上手动调整 TTL 系统的输出,±补偿以满足特殊需求。
实际操作建议
一般在动态场景或光线复杂的环境下使用 TTL 能获得较好效果。如果遇到 TTL 不准确的情况,可以用闪光补偿来修正。
例如:
如果拍摄白色背景人像,TTL 有可能输出不足导致人像曝光偏暗,这时可以增加闪光补偿(如 $+1$ EV)。
如果被摄物明显过曝,可以减小补偿(如 $-1$ EV)。
总结:
- TTL 是“通过镜头测光”的自动闪光曝光技术;
- 主要根据场景反光率、对焦点、ISO、光圈、闪光补偿等因素进行调节;
- 可通过闪光补偿进行微调,以获得期望效果。
ZOOM 变焦值
闪光灯的 zoom值(变焦值)是指闪光灯头灯面聚光或散光的角度设定,通常以毫米(mm)为单位,对应镜头的焦距,常见有 24mm、35mm、50mm、70mm、85mm、105mm等。
zoom值的作用
聚焦光束角度:
zoom值越小(如24mm),光束越宽,照射面越大,适合广角拍摄;
zoom值越大(如105mm),光束越窄,照射面越集中,适合长焦、远距离补光。有效闪光距离:
变焦拉长时(zoom更大),闪光灯能量集中,补光距离更远;
变焦缩短时(zoom更小),能量分布分散,有效距离变短。
合理设置建议
- 自动模式:现代TTL闪光灯通常会自动检测镜头焦距并自动调整zoom值。
- 手动设置:需要特殊效果或用到反射补光时(如跳闪),可以手动自定义zoom值。
一般建议将zoom值设置为和镜头实际焦距一致,或者稍比镜头广一些(如镜头为35mm,用28mm),这样可以保证照亮整个画面。如果加扩散板或反光罩,也建议适当调低zoom值。
特殊场景说明
- 跳闪:可以适当拉长zoom,比如固定用85mm或105mm,这样能以较窄的光束射向天花,反射后光线更均匀。
- 团体合影或大场景:zoom值适当调广,避免边缘暗角。
总结
- 闪光灯zoom值通常对应镜头焦距;
- 自动模式下建议用自动zoom;
- 特殊需求可手动调节zoom以改变光质和光线覆盖范围。
“闪光灯单触点模式”通常是指相机或闪光灯热靴(Hot Shoe)/同步接口采用单一中央触点来触发闪光。这个模式下,只利用热靴或闪光灯同步线中用于“触发”的那个中央金属触点,不涉及品牌专用的联动(TTL、自动对焦辅助、闪光同步等)控制信号。
单触点模式
1. 单触点的工作原理
- 热靴最中间有一个圆形接点,这就是“触发触点”。
- 相机快门释放的时候,这个接点和边上的地线相连,构成通路,就可以激发闪光灯发光。
2. 单触点模式的特点
- 通用适配:单触点闪光灯可以被绝大多数现代和老式相机(带标准热靴)触发,不区分品牌型号。
- 无TTL功能:只负责点亮闪光灯,不传递曝光数据、测光控制等高级功能。
- 多用于影室和手动闪光:适合简易影棚、旁轴相机、老式胶片机等。
3. 使用场合
- 当你用老式机身+现代闪光灯或影室闪光灯+无线引闪器时,常用单触点模式。
- 兼容非原厂闪光灯,只需保证规格电压安全即可。
4. 实际意义
- 不支持HSS(高速同步)、后帘同步、TTL自动测光等,只能普通触发。
- 保证万无一失的触发——比较可靠,也最简单,但所有亮度等参数都需手动设置。
建议
部分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在菜单里设置“只用中央触点触发”,或者某些引闪器默认只有这一个中央接点,这时你连接任何品牌兼容的闪光灯都可以正常点亮。
总结:
“闪光灯单触点模式”本质上就是用最基础、最兼容的方式触发闪光,放弃所有相机、闪光灯间品牌专属通讯协议,只关注“亮/灭”这个触发动作。对于控制曝光、亮度、闪光补偿等都要手动调节。
同步模式
神牛的同步模式需要在相机上设置。
1. 前帘同步(Front Curtain Sync)
- 定义:快门前帘完全打开的瞬间触发闪光灯。前帘同步是默认的闪光模式。
- 快门的前帘完全打开,
- 相机立即触发闪光,
- 然后快门的后帘开始关闭。
- 特点:
- 是大部分相机默认的闪光同步方式。
- 适合普通快门速度(如1/60s, 1/125s等),冻结瞬间动作效果。
- 捕捉到的动态图像,静止主体通常出现在前,光轨出现在其前方。
- 使用场景:常规人像、静物、基础补光,一般用于正常静态照片。
2. 后帘同步(Rear Curtain Sync)
- 定义:快门曝光周期结束、后帘关闭的那一刻触发闪光灯。
- 快门的前帘打开,开始曝光,
- 曝光过程中捕捉环境光的“拖影”效果,
- 快门关闭前,闪光灯闪一下,定格动作最后一刻。
- 特点:
- 通常用于慢门(如1/2s,1s等)。
- 允许连续曝光动作(环境光),最后一刻用闪光定格主体,使运动光轨自然地落在主体之后。
- 动感画面更真实自然。
- 使用场景:表现运动轨迹、车流灯轨、动感人像。
- 能在照片中产生自然的光轨和尾迹效果(如车灯拖影、舞者轨迹等)。
- 允许用更慢的快门速度,结合闪光捕捉被摄主体的清晰瞬间并保留动态感。
3. 高速同步(High Speed Sync, HSS)
- 定义:允许闪光灯配合远高于相机标准同步速度(如1/200s、1/250s)的快门工作。
- 原理:
- 普通模式下,闪光需在前后两帘完全打开期间瞬间发光;快门速度过高时,快门帘其实总有部分遮罩,闪光无法照全画面。
- HSS 模式下,闪光灯会在整个快门移动周期内以极高频率连续多次发光,实现“铺满”感光面补光。
- 特点:
- 可以在强烈环境光下用大光圈+高速快门进行补光。
- 避免过曝,获得浅景深。
- 闪光距离略减(因功率分摊至多次发光)。
- 使用场景:逆光人像、晴天大光圈人像、运动场景高速定格。
关键区别与应用总结
同步类型 | 触发时机 | 快门要求 | 典型效果 | 推荐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前帘同步 | 前帘完全开启时 | ≤ 同步速度 | 冻结时刻,常规人像、静物 | 日常/静态/常规光补 |
后帘同步 | 后帘将闭合前 | 慢门 | 光轨跟随主体运动方向,动感、特殊艺术效果 | 车流、舞者、拖影创意、慢门+运动主体 |
高速同步HSS | 整个快门移动阶段 | > 同步速度 | 允许用更快快门和大光圈补光 | 明亮户外、逆光人像 |
闪光灯功率
闪光灯功率的表示,如 1/20 或 1/250,通常是指闪光灯输出功率相对于其最大功率(全功率,1/1)的比例。这种设置常见于摄影中,用于控制闪光灯的亮度输出,以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和光线需求。
功率与闪光持续时间
闪光灯功率不仅影响亮度,还影响闪光持续时间(flash duration)。功率越低,闪光持续时间通常越短。这在拍摄高速运动物体(如水滴、飞鸟)时尤为重要,因为短的闪光时间可以“冻结”动作。 例如:1/250 功率的闪光持续时间可能在 1/10000 秒或更短,而 1/1 功率可能在 1/1000 秒左右(具体取决于闪光灯型号)。
拍照时,闪光灯、ISO、快门、光圈之间的“效果关系”
1. 光圈、ISO —— 既影响背景,也影响被闪光灯照亮的主体
- 光圈越大(数值小),照片整体越亮;景深变浅,背景虚化明显。
- ISO越高,照片整体越亮,但噪点增加。
- 无论闪光灯还是环境光,光圈和ISO对它们的曝光同时起作用。
2. 快门速度 —— 只影响背景亮度,不怎么影响被闪光灯照亮的主体
(假设用的是普通同步闪光和非HSS)
- 快门越慢,背景越亮。
比如夜景,人脸用闪光灯补光,慢快门曝光背景天空和夜景建筑。 - 快门越快,背景越暗。
适合白天逆光把背景压暗、只让人物亮起来。
原因:
主体的亮度,绝大多数取决于闪光灯能量,而不是快门速度,因为闪光是一瞬间(极短的时间,比如1/1000秒)完成。
应用场景举例
例1:夜景人像,既想要人脸亮,又想要背景城市灯火亮(环境氛围)
- 闪光灯补光,避免人脸黑。
- 设置参数示例:
- 光圈:$f/2.8$(突出人像,进光多)
- ISO:800(提高整体亮度)
- 快门速度:1/10s~1/30s(慢门!)
- 效果:人脸明亮、城市夜景背景也亮。
例2:夜景人像,只想要人物明亮,背景黑
- 闪光灯补光。
- 设置参数示例:
- 光圈:$f/2.8$
- ISO:800
- 快门速度:1/200s~1/250s(快门收快!)
- 效果:人脸明亮,背景变得很暗。
例3:白天逆光人像,人物脸部需要补光,环境光过亮
- 闪光灯补光。
- 设置参数举例:
- 光圈:$f/2.8$
- ISO:100
- 快门速度:1/200s
(如果依然太亮可以用更高的快门并用HSS模式) - 效果:人物脸亮,背景不会因环境光过曝而变白。
口诀总结
- 快门慢:背景亮(尤其是在环境光较暗的场合表现明显)
- 快门快:背景暗
- 闪光灯控制的是主体亮度,快门主要控制背景亮度(环境光)。
如果你想要某种效果(比如:人脸和背景一样亮/背景深色,人物亮/环境还有点氛围等),调整快门速度往往比闪光灯功率更有效。
频闪
详细讲解一下闪光灯的频闪(多次闪光/频闪模式,Stroboscopic/ Multi Flash)设置,包含功能原理、参数、具体用法和典型场景。
1. 什么是闪光灯的频闪设置?
频闪模式(Multi/ Stroboscopic flash)指的是在一次曝光期间,闪光灯按照设定的频率多次闪光,从而捕捉主体多重运动轨迹,使画面中出现“连影”“分身”效果。
2. 设置参数说明
典型频闪设置包含三个核心参数:
- 闪光能量(Power):每次闪光的输出功率(如$1/16$、$1/32$等),一般建议用较低档位,避免过热并保证多次闪光。
- 闪光次数(Times):在一次快门曝光期间,闪光灯会闪烁的总次数,如5次、10次。
- 闪光频率(Hz):每秒闪光的次数,例如10Hz,就是每秒闪10次。
常见设置页面会显示为:Multi 1/32(功率) 10Hz(频率) × 5(次数)
3. 频闪曝光原理
假设你的快门速度设置为 $1/2s$,设定频闪为 5Hz、次数5:
- 闪光灯将每0.2秒闪一次,共闪5次;
- 人物运动过程中,每闪一次就定格一次动作,照片中捕捉到5个“连续的分身”。
4. 实用举例
拍摄挥舞乒乓球拍的动作轨迹:
- 快门速度:$1/2\,\text{s}$(曝光时间须大于整个频闪事件)
- 频率(Hz):10Hz
- 闪光次数:5次
- 闪光功率:1/32
- ISO/光圈:根据环境光与闪光亮度补偿调整
效果:
照片上你能看到球拍挥动时 5 个分离的清晰轨迹,运动轨迹一目了然。
5. 典型应用场景
- 体育运动轨迹定格(踢球、跳舞、击球等)
- 舞者分身、道具轨迹
- 实验教学类的运动轨迹分解照片
- 创意摄影(一张片中看到动作全过程)
6. 设置注意事项
- 关闭或压低环境光:避免长曝光期间主体被环境光“拖影”,常用暗背景。
- 保持快门时间足够长:曝光时间需大于等于所有闪光的总持续时间。
- 合理降低闪光功率:次数多时,单次闪光需更低功率,否则闪灯回电跟不上,也容易过热。
- 相机建议用三脚架以避免机身抖动。
离机闪光
不要把闪光灯始终固定在相机上。将闪光灯移下相机,通过引闪器或同步线远程触发,可以控制光的方向,令阴影更自然,画面更立体。
柔光处理
直接闪光容易出现生硬阴影和强反光。利用柔光罩、白色塑料袋、反光伞等附件,可以让光线扩散变柔和,使肤质细腻、阴影柔和。
bounce 闪光(跳闪)
将闪光灯头朝向天花板或白色墙壁反射光线,让光漫反射,不直射被拍摄对象。这可以减少直射强光和红眼现象,使光线均匀自然。
使用慢速同步闪光
在弱光环境下,使用慢速同步快门,让背景环境获得更多曝光,不仅照亮主体,还能保留现场氛围。例如:
- 设置快门速度低于同步速度(如1/30s),人像与背景都更均衡。
调整闪光补偿
适当调节闪光补偿(Flash Exposure Compensation,FEC),使闪光输出略小于自动值,画面不至于过曝或显得生硬。一般建议从-1/3 EV到-1 EV试拍。
多灯布光
多只闪光灯可营造主光、辅光、背景光等多层次效果,塑造景深、突出主体。尝试不同角度布光,创造不同气氛。
使用彩色滤片
为闪光灯加上彩色滤片,可以校正或创造特殊色彩氛围。例如,把色温调整为和环境光一致,或制造冷暖对比等创意光效。
合理选择快门与光圈
- 光圈控制闪光影响范围:增大光圈,闪光影响的范围扩大。
- 快门主要影响环境光:调整快门速度,让背景亮度更自然,闪光主要影响主体。
避免红眼
让被摄者不要直视镜头,或把闪光灯设为跳闪、离机闪光,都可有效避免红眼现象。
合理使用TTL或手动模式
TTL模式让闪光更智能,但根据需要适当手动调整闪光输出,效果更可控。